引言:说到困难,大家都有困难,今年我们的困难也不会少,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个时候、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
从最近两个多月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一些国际组织也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对此,我充满信心。
——李强总理答记者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释放了大量关乎中国国计民生的政策信号,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年的全国两会承前启后,意义非凡。在人民网开展的2023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入选十大热词。今年全国两会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然是代表委员的热议话。
党的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农业强国”,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由此可见,农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农业最大的下游产业是食品行业,只有保障农产品高效安全流通,建成食品强国才能将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保证农产品和食品品质安全、减少农产品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食品供应链流通效率是建设食品强国的路径及目标。
中农联集团“智慧云仓配”模式是以农商流通“线上+线下”平台为核心,全产业链延伸、升级的新型流通模式。该模式在传统农批市场基础上进行大幅提档升级,打造高度适配现代消费习惯的新型涉农流通场域,不仅给用户、商户提供更现代、更具成长空间的智慧型产品,还能满足老百姓“吃安全、吃健康、吃便捷、吃个性”的更高消费需求。
让我们一起看看两会那些“云仓配”之声:
从“云仓配”看代表之声
01 数智科技“云”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 徐冠巨
建议立足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供应链效能,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 曹鹏
建议加快数智化供应链建设,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余淼杰
建议有关部门可以从六个方面加大对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产业发展为载体,鼓励各市场主体参与,形成高效先进的数智化社会供应链。
全国人大代表 梁倩娟
一方面做好乡村数字化培训,让短视频直播为青年返乡创业赋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规范和提升电商生态和供应链水平。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农村电商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尤其是推动直播电商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水平,规范直播电商生态,让优质产品优质主播获得更多流量与扶持。
02 智慧冷链“仓”
全国人大代表 崔丽枝
建议政府在农村冷库配套、冷藏车购置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予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赵皖平
建议要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推行“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
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建议加大市场规范力度,推动冷链流通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竞争力;加强农产品供应渠道监管和认证,建立食材供应全流程可追溯机制;举国家之力优化并引导实施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商务局局长 欧彦伶
建议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大型连锁商超主动到农村地区考察,实现产业对接、消费互通,带动前端优质种植、养殖和后端餐饮消费市场连接,形成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建立统一的智慧交易平台,推动农产品从生产、运输、仓储、消费等关键环节的数据互联互通、设施共用共享。强化对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产区和主销区物流网络的规划及建设,形成覆盖全国市场以及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现代流通体系。
03 品质服务“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孙宝国
“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为推动预制菜产业规范化生产。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尽快组织制定预制菜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范围、以及相关管理原则,兜牢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克勤
用科技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要保障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关键是科技。要继续努力发扬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力争为推动绿色发展,为科技强国、农业强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生物技术系副主任班立桐
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要不断优化市场供给,提升农产品价值。要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等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推进“特色产业”成为“富民产业”。
中农联紧跟时代
迎两会之声
★“云”智慧促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农联通过打造“智慧农批市场”“智慧农业产业云仓港”等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以数字化为支撑,实现“产品、产业、产城”三位一体,打造农产品流通新生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在运营中,中农联全面推行“云仓配”模式,打造和构建中农联“云链天下 仓配协同”的数智化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农批市场标准化、规范化、溯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转型,以农批市场开发和运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仓”保鲜护航民生保供★
中农联在全国布局七十多家农批市场,市场中配备仓储保鲜库,并引入国际领先的DENBA技术,广泛运用于农批市场的仓储保鲜。DENBA技术运用低电位,在空间里释放振动频率,通过使大气及物体中的水分子进行共振形成电场。在电场中的共振就如同“流水不腐”的原理,长时间保持食材的新鲜度。
中农联的冷链保鲜技术大大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提高了农产品的储存时间,为国家粮食、肉类的战略储备做出贡献,对农产品的保供稳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DENBA技术还可以形成错峰冷冻供应链。DENBA技术能够延长食品保鲜周期,还原食品本味,通过错峰上市供应,为经营者带来增值收益,形成错峰冷冻供应链。
★食材集“配”坐享品质生活★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农联通过打造“智慧农批市场”“智慧农业产业云仓港”等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以数字化为支撑,实现“产品、产业、产城”三位一体,打造农产品流通新生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中农联凭借布局全国70余城的平台资源优势,为政府机关、部队、大型国央企、院校、企业园区、餐饮企业等机构,提供一站式,全品类农产品/食材“集采集配”服务,从产地到餐桌“联通”消费者。
集配业务是万亿级市场,中农联依托平台优势加快布局发力,全面对标美国SYSCO,通过自创的“云仓配”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打造和构建中农联“云链天下 仓配协同”的数智化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农批市场标准化、规范化、溯源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转型,为政府机关、部队、大型国央企、院校、企业园区、餐饮企业等机构,提供一站式、全品类农产品/食材“集采集配”服务,从产地到餐桌“联通”消费者。
中农联目前于荆州、内江、自贡、东台布局农产品集配中心,川南、湖北作为区域农产品集配中心,实现整合生产端资源,从源头端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为下游消费者提供最正宗的一手优质集采货源。集配模式,也将带动中农联集团新一轮发展转型,有效提升开发、运营、冷链、融资、资金沉淀、DENBA设备等各领域业务。中农联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专业的运营团队、全球领先的冷链保鲜技术等为中农联集配业务发展保驾护航,以全新的业务模式驱动涉农流通,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文案撰写:全茗宇、郭辉辉
海报设计:侯丁文